• 站点公告:
  • 立足四川、面向行业、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产业、服务会员的办会理念,促进民众健康、美丽、快乐、长寿!

  • 当前位置:天古讲坛 -> 新闻内页
仝小林:中医药特色的“武昌模式”为社区防控疫情提供新思路
http://www.kxys.org.cn 发布:kxys.org.cn [2020-03-01]

  • 记者:张芹 杨程晨


      “‘武昌模式’是我国在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药未出现之前,先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


      2月2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诊疗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后期康复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


      社区是防控疫情的“桥头堡”


      仝小林介绍说,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是防控的桥头堡,通过这次在武昌区的实践,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


      社区中医药防控的“武昌模式”诊疗思路源于仝小林抵达武汉后在发热门诊看到的“震撼”一幕:“成百上千的病人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排长队就诊。他们从哪来?”答案是社区。仝小林认为,切断疫情源头,社区是第一道关口。


      仝小林发现,这些病人发病初期大多舌苔白厚腐腻、困乏无力,结合当地湿冷气候,他认为新冠肺炎应属“寒湿疫”。



      仝小林(中)与医护人员探讨治疗方案。


      仝小林在与当地专家充分讨论后拟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秽化浊、健脾除湿、解毒通络的通治方——“武汉抗疫方”,并于2月3日率先在武昌区大范围免费发放。


      “互联网+中医通治方”


      提高就诊效率


      在仝小林看来,“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理想的用药模式。但面对社区大量患者,靠中医医生一个个把脉开方是无法实现的。“特殊时期,应先让每一个病人都吃上中药,阻断疾病继续发展。”


      这道通治方包含生麻黄、生石膏、杏仁、羌活等20味中药。根据主症的不同,专家组拟定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的4个加减方,在主方的基础上合并使用。


      “这样一来,即使不是中医大夫,社区医生经过简单培训即可熟练应用。”仝小林说。


      根据仝小林拟定的通治方,江苏某药企免费为武昌区提供了主方及4个加减方约4.2万人份14天用量的中药颗粒剂。


      同时,仝小林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合作,紧急开发出一款手机APP,患者只需扫中药汤剂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后录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后方医生的一对一用药指导及咨询。


      仝小林表示,这一方式大大减轻了一线社区医生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他们的感染风险,也充分调动了后方医疗资源的储备力量。


      中医药介入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抗击新冠肺炎选择中医药,当初是无奈之举,但回头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选择。”武昌区副区长向悦受访时介绍说,该区在疫情暴发初期面临巨大困境,一是医疗资源超饱和运转,二是大量疑似、确诊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


      “‘武昌模式’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中医药专业力量的支撑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后方药企、专家团队的支援。”仝小林认为,此种模式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示范意义。


      他强调,绝大部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初期症状是相似的,多为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纳差、腹泻、情绪紧张等,中医治疗可将大部分症状“扼杀于初期”。“武昌模式”所得到的万余份反馈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仍存在轻微的咳嗽、出汗、身体乏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少数病人还会出现再次发热。”据仝小林介绍,目前他和团队正在着手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帮助患者加快肺功能损伤后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