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点公告:
  • 立足四川、面向行业、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产业、服务会员的办会理念,促进民众健康、美丽、快乐、长寿!

  • 当前位置:天古讲坛 -> 新闻内页
中医治未病与科学养生 (董贾寿教授)
http://www.kxys.org.cn 发布:kxys.org.cn [2022-01-17]

  • 健康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治未病” 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学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特色和优势的体现。她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中医“治未病”强调人体脏腑的整体性,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性,强调人与社会的相关性,其内涵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高度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及渊源,系统的论述了在 “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实践所形成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中医“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的“治未病”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深入研究和指导医疗防病与科学养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科学养生



     “治未病”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名典《黄帝内经》,书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明确记载。其意在“治在病先”。



     中医“治未病”这一理念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她体现了医学追求人类健康的本质和目的,反映了医生医德和医技的境界。“治未病”思想对指导医疗实践和养生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对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历经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完整“治未病”理论体系和与医疗防病与养生保健方法,在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和国际影响,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中医“治未病”理念及渊源



    理念之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扬了 “治未病”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最先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是说良医应未病先防,治病在先,不让疾病发生或形成;如果已经生病了才去调治,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打井,要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为时已晚。这段经文精辟地阐述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张,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的论述, 此条名言,不但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治疗“未病”是医生医技和医德的最高境界。



    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条经文,明确地提出了疾病的预防与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理念之二: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战国时时期医家·扁鹊以人体脏腑整体观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据,继《内经》之说,在《难经·七十七难》中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此条论述进一步阐明“已病防传”的“治未病”观点和方法。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睥”著名论述,阐明了脏腑之间,有互相依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疗时必须照顾整体,尤其应注意扶保所克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此条论述对脏腑病变的变化、发展作出了原则性的提示,在养生保健中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理念之三:人与天地相应



    循天道为生命之本。《黄帝内经·灵柩·岁露论篇》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是中医“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指示人们要合于自然,顺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应,法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饮食能顺应四时的变化。穿四时衣,吃四季食,睡四时觉,炼四时身;衣随冷热而加减,食随季节而食菜,睡随阴阳而卧起,动随天人而缓急,乃是养生强身,防病于先的基本法则。



    近些年来,正是由于对“天人相应”这样一个朴素道理被忽视,农药喷洒蔬菜、水果,废气、粉尘污染空气,滥用抗菌素、保健品,好吃反季菜、异地果,不睡子午觉等等违背自然生存之道,导致灾害连年,怪病丛生,人类被大自然惩罚的伤痕累累。



    理念之四:健康医学,科学养生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研究和医学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举办了以“治未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举办过“治未病”高峰论坛,很多地方建立了“治未病”中心。目前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理方向发展;从重视对疾病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重视疾病医疗向科学养生方向发展。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在 “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和创立了独具中医特色的 “治未病”理论与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未病防病



    未病先防是针对人体处于健康,没有任何疾病,或没有明显病症时的健康,或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治未病”原则。是指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即采取正确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创设了多种未病先防的方法。如,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起居有常,饮食有度。房室有节、顺时养生等。



    1、调摄精神


    精神情志活动是人休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体现。强烈或反复的、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或致已病恶化。相反,愉悦的心情又能使疾病减轻和康复,所以,调养精神是“治未病”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法则。



    2、锻炼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自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但锻炼身体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量力而行,动量适度。



    3、起居有常


    《内经·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人的起居应随四季阴阳变化节律而变化。《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示人们:“春三月,宜夜卧早起,以广于庭;夏三月,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宜早起早卧,以鸡俱兴;冬三月,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4、饮食有度


    中医有脾胃是“ 后天之本 ”之说。《内经·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脾胃论》有“脾胃乃伤,百病由生”,“四季脾旺不受邪”,“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等论述。中医十分强调饮食摄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 因时而食,有所节制。食四时食,不可过饱饥。控制肥甘厚味,五味不可偏嗜,以过免伤人。


    * 自知其腹,量腹所受。因人而异,过食伤胃,过冷损阳;少食益胃,少饮安脾;胃气尚弱,损谷则愈。* 餐有顿数,每顿应吃,勿极饥而食,勿极渴而饮。一天三顿,每顿应吃。* 食适寒热重三化。即火化,烂煮也;口化,细嚼也;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磨运渐衰,故尤重火化。



    5、房室有节


    房室有节是中医“治未病”差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要从人伦之常。男女相需犹如天地相合,人伦之常,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夫妻房事和谐而有节,说明肾气较旺,精神愉悦,能增强生命之活力,故情欲不可强禁,禁则违反人之天性并有损于健康。一方面是要节欲惜精。节欲惜精,即要房室有节。夫妻房事纵欲,肾精透耗,肾气必虚,百病由生,影响健康。故男女相需,既不可禁,更不可太过。保持肾中精气充盈,方有利于人的体力、智力、抗病力、抗衰老能力的。



    6、顺时养生。


    顺势养生法为科学养生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的是养生保健应顺应脏腑生理特点,如胃气宜降下不宜逆上,肝气宜舒不宜郁,脾气宜运不宜停;肾气宜固不宜宣,,肺气宜宣不宜滞等。二是养生保健应顺应自然节律变化。


    如一年四季,自然气候变化基本规律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养生保健也应随自然节律变化而变化。如夏天天气炎热,其饮食宜清淡凉爽,少食肥甘厚味和过寒之品。多食生姜、冬瓜、西瓜,西红柿、香瓜、甘蔗、菠萝、绿豆、赤小豆等。冬天天气寒冷,是进行滋补调理的好季节,适宜用一些羊肉、狗肉、干姜、肉桂等温热补益的药物。



    二是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 即已病早治,防微杜渐。是指在疾病已生, 要及早诊治,以防变化。治病于初始,以防其由浅入深,病邪传变,加重病情;或先期治疗,在旧病未发之前施治,以防旧病的复发的“治未病”原则。已病早治,防微杜渐和先期治疗,以防旧病的复发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创设了多种未病先治的方法。



    1、已病早治,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防微杜渐,一是指在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较易治,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病情加重,这是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防治潜病未病状态的重要原则。



    倘若病邪由表入里,病变扩散,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这时正气严重耗损,则成难治之症。如头目眩晕,手指发麻,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重视早期防治,以免酿成中风恶疾。又如一般风寒感冒,如不及时治疗,其邪可由表及里,郁久化热,出现口苦咽干,时寒时热等半表半里少阳证候,甚至并发肺炎、心肌炎、肾炎等病症。



    已病早治,防微杜渐还指防止已病在脏腑之间可能发生直接或间脏的传变。传其所生,母病及子,即母子相传;或已病依据相克方向,相克相传,即传其所胜。因此,对五脏已病既应防止“母病及子”,如肺病应益肾,同时,又应防止传其所胜,故肺病还应养血疏肝,以防传其所胜。



    2、病作有时,迎而夺之


    病作有时,迎而夺之,指一些具有一定发病时间规律性的疾病,在未发病之前,采取措施,给予先期治疗,使其将发之病不在发生,或减轻发病程度。对于实证,采取“实者泻之”,于病发前服药,则邪泻而病愈。



    对于虚证,采取“虚则补之“,于病发前服药,则虚者得药力相助,虚者自平。如临床上常见一些发热、恶寒、汗出、脘腹疼痛、腹泻、咳喘、痛经等“定时而作,移时即休”的时间性疾病,其发作呈明显的周期性,在治疗上可以用“未发之前,迎而夺之”的方法常收显效。



    如多在夜间发病的哮喘、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可据其发作时间提前应用药物以截阻发作。又如“五更泻”每于清晨腹痛泻泄,常在半夜加服一剂温阳补肾的药物即可有效的防止“鸡鸣”之泻。又如妇女痛经,每于月经临至小腹疼痛难忍,则在经前期给予益气养血,温阳通经之剂,即可收功。



    3、见肝之病,当兼实睥


    见肝之病,当兼实睥是既病防变的一个临床经典治验和法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睥,四季脾旺不受邪。”此条经文从“五行” 相生相克理论出发指出,肝木克脾土,肝病最易传脾。



    所以,在治肝病的同时,应重视调补脾胃,使脾胃功能旺盛,正气内存,方可防止肝病蔓延。临床上早已证实,几乎所有的肝病患者都有纳差、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不好的表现,所以,凡属肝郁气滞,肝血不足,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都应重视健脾养胃。如治疗慢性肝病常用的宋代《和剂局方》名“逍遥散”就是为了防止肝传于脾胃,用健脾益气,舒肝解郁之法,脾得健运,不但可以自保,更可解肝疾诸证。



    三是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虽愈,但邪气尚残留于内,机体尚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机体处于这种健康未病状态,为防止疾病复发的一种“治未病”方法。如冬病夏治,因月调治,春捂秋冻等方法就是体现瘥后防复的一个治疗法则。



    1、冬病夏治  


    人体在一年四时阴阳变动存在着明显的节律性。对季节转化时所出现的节律性病变,或病情明显变化者,给予适时相应的治疗,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 指那些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病证。“夏治” 指选择夏天炎热之季,借助自然与人体阳气充盛,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之特点,乘自然与人体阳气旺盛之时,以温热药食,予以治疗调养。     

     


     冬病夏治法 即遵循中医 “春夏养阳” 的养生法则,夏季用温补脾肾之热药,对于虚寒咳喘,遇冬即发,病程慢长者,或脘腹喜温喜按,或寒湿疼痛,腰以下痿软,关节寒痛、行走不便者,或手脚冰凉,夜卧厚被不温,入冬加重等冬病患者,于“夏至”前后,投以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强肾,温里祛寒之药食,乘天热阳气盛势而治,常可收到瘥后防复出奇不易之佳效。



    2、因月调治


    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变化与月亮的盈缺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也”。这段经文说明古人早就利用月亮盈缺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来指导调治气血,以达“治未病”之目的。



    历代医家早已普遍采用因月调经,因月防病,因月施治等得时而调之法。如月圆时期有的人常现情绪烦躁、不安、紧张,或忧郁伤感,脑中风患者发病或加重;月亏时有的人常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神疲嗜睡,乏力抑郁,心脑血管疾发病或加重……,尚若提前给药,或依月亮盈缺节律施以周期性调治,常可有效的截阻月病发作或症状缓解。



    3、春捂秋冻 


    “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春捂”的通俗说法,就是“春不忙减衣”。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时节,它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仍在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很大,有时早晨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到了傍晚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所以,初春时节如果衣着单薄,很容易感受春寒而染病。  



    “秋冻” 既是顺应阴气渐生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秋冬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秋冻”的通俗说法,就是“秋不忙增衣”。入秋,秋季气温虽然渐凉,但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接受凉爽的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三、小结


    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学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和更丰富的内涵,她不仅具有现代品质,还具有引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品质,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与科学养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  董贾寿


    四川省科学养生促进会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