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天古讲坛 -> 新闻内页
“打工这么苦,总想来点甜。”爱美的小丽一边离不开糖带来的愉悦感,一边又担心“肥胖、龋齿、血糖飙升”这些甜蜜的负担。好在近年来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糖甜品”“无糖饮料”,让她给生活来点甜的同时,又不用担心健康和肥胖的问题。然而,最近市面上出现一些“代糖有害身体健康”的消息,精准触达了小丽焦虑的神经:我吃进去的代糖到底安不安全?
和小丽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的摄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糖摄入过多与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我国在2016年就提出开展“三减三健”行动,相继针对减糖等专项行动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既能满足甜味感受,又基本无能量或低能量的代糖应运而生并不断迭代发展,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人群带来了便利。
那代糖真的如某些人所言“比糖危害更大”吗?代糖到底是控糖人群的救命稻草还是洪水猛兽?“蔗糖派”和“代糖派”到底谁在贩卖焦虑?让我们来一起科学认识糖与代糖。
断章取义的“妖魔化”不可取
没有不健康的食品,只有不健康的吃法。虽然现阶段“减糖潮”正盛,但糖本身也并不是洪水猛兽。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包括蔗糖,也包括淀粉、乳糖、果糖等,存在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饭、面条、水果、甜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对维持人体健康很重要。目前我国总体上糖摄入过量过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因此生活中要尽量减少添加糖的摄入。
而代糖产品除了能减少精制糖的摄入外,还可以产生一些健康益处:比如与同等量摄入蔗糖相比,能减少龋齿的发生、调节肠道菌群等。虽然有的研究显示,代糖制作的无糖食品,如果超量食用可能对身体有些负担,但总体上看,“同等条件下,无糖饮料相比含糖饮料是更好的选择。”
那到底什么是代糖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对低/零卡甜味剂(代糖)的定义是:能够赋予食物甜味但产生较少能量或不产生能量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代糖包括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产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所以甜味剂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在现有科学支撑和认知条件下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甜味剂是一种添加剂,是政府所批准的,经过批准的甜味剂的品种和规定的使用量以内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目前市场甜味剂的种类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提升,消费者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而且饮料行业要发展,用甜味剂取代‘糖’,也是一个趋势。”
代糖饮料真的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吗?
目前让消费者担忧疑虑的“代糖有害论”到底在抨击什么?
针对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庞大和快速增长的现状,不少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研发低GI食品和代糖产品,满足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需求。
有人说,“代糖影响肠道菌群”。据国外研究显示,三氯蔗糖可能促进CD倾向和健康宿主的平行微生物组改变,但这并没有导致健康小鼠的MPO水平升高,而且实验中的小鼠摄取的三氯蔗糖远远超出我们喝代糖饮料所能摄取的量。也就是说,吃了任何东西都可能促进微生物改变,也就是影响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但是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代糖有害论”的说法显然存疑,尚需更有说服力的严谨论证。对于当前消费者所关注的代糖食品安全性问题,作为目前市面上的代糖产品,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产品,只要是在国家审批的添加剂名单内,并符合添加量要求的,都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代糖提供科学支撑和保障
代糖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代糖也在不断发展中。1879年人类发明第一代人工甜味剂,也就是“糖精”;1937年,第二代人工甜味剂甜蜜素诞生;1965年进化到第三代,阿斯巴甜,也是目前无糖可乐普遍使用的代糖种类;1967年发展到第四代,安赛蜜;1976年发展到第五代,三氯蔗糖;1993年进化到第六代,纽甜。
除了人工代糖外,还有价格相对更贵的天然代糖,常见的有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糖等。主打“零糖零脂零卡”的元气森林的气泡水配料表中的第二位成分就是赤藓糖醇,是公认最好的代糖之一。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所以代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在现有科学支撑和认知条件下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减糖是国家“三减”政策的重要部分,对于代糖的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代糖)的管理十分严格。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的,需要经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相应的论证,目的就是要保证消费者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于甜味剂的使用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