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新闻内页
风拂夏意浓,艾蒲香四溢,五月之初,端午佳节至。携带着兰芷的清雅,伴随着《楚辞》的深邃,我们溯流而上,追寻那奔腾千年的汨罗江之韵。那些穿越千年的传统习俗,那些传颂不息的古老故事,在每一个仲夏的时节里,都如同美妙的旋律,在时光中重复、回响。
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伟大精神的缅怀,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民俗庆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赓续着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
岁岁端午,年年粽香,即使粽叶再厚重,也包裹不住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五彩绳再长,也缠绕不住那逝去的童年时光。又是一年端午时,让我们共赏十首经典的端午诗词,愿你我安康,不仅在这端午佳节,更在每一个美好的夏日时光。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渔家傲》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端午画卷。五月石榴花如火般妖艳绽放,它们在骄阳下尽情烘染,热烈而奔放。而翠绿的杨柳则沐浴在细雨中,枝叶低垂,显得尤为清新与沉重。
这首词上片以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特有的景象为线索,展现了节日的喜悦与欢快;下片则通过沐浴更衣、饮雄黄酒等场景,反映了人们驱邪避害、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更表达了词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与对生活的热爱。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少时,端午节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和无尽的期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诗人发现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充满热情的少年,而是逐渐步入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对青春逝去的哀婉,在“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两句,更是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推向了高潮。鬓边的白发如同时间的印记,日日增多;而石榴花却依旧如锦般绚丽,年年盛开。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无奈,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
最后两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更是将诗人的思考从个人扩展到了整个历史长河。无论是千百年前的圣贤还是愚人,他们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有多少人被历史湮没,又有多少人能名垂青史,永载史册呢?这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启示。
小重山·端午
舒頔·元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开篇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撷艾蒿和蒲草,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准备。青年男女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景之下,作者却用“细缠五色臂丝长”的描写,悄然引入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在众人欢度佳节之际,作者却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惆怅,因为他意识到,在这个节日里,已经很少有人真正记得屈原,记得那个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一切的伟大诗人。
作者认为,屈原的忠诚与正义,如同日月星辰一般永恒,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然而,在现实中,这种高尚的品质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作者深深体会到了屈原的内心世界,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寞。而“无人解”三字,更是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苦楚。最后,“树转午阴凉”一句,以景结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凄凉的午后,让人不禁为作者的遭遇而感到同情。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银塘如镜,朱槛倒映其中,水面泛起淡黄色的波光,新荷初展,圆润碧绿。这种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也暗喻了黄州在徐君猷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体现了古人对节日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天气尚清和”则点出了端午时节的宜人气候,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明媚的色彩。
在佳节之际,与友人畅饮美酒,欢歌笑语,是对节日的最好庆祝。这里的“沉醉”不仅仅是酒意微醺,更是对友情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全词以端午佳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节日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徐君猷政绩的赞美,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忠君爱国、忧民忧国的情怀。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南乡子·端午
宋·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开篇点明时间和天气,营造了一种湿润而寂寥的氛围。直接揭示了诗人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独自一人的境况,孤独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描绘燕子携雏离去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他徒劳地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的痕迹,却只能面对空无一物的现实,这种深深的失落感让人感同身受。
下片则转入抒情,描绘了自己旅居在外的环境,虽然身处客舍,但感觉却如同乡野山村一般荒凉。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寥与落寞,即使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无人与他共饮一杯,这种孤独与无助,让人倍感心酸。
黄莺的啼鸣似乎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所以殷勤地鸣叫安慰着他,但这种安慰却无法真正消除他内心的痛苦。那时的黄莺啼鸣,曾是他梦中的美好回忆,如今却成了他孤独的陪伴。反映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无助,以及他对友情和温暖的渴望。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端 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开篇直截了当地探讨了端午节的起源问题,随即给出答案,这一转折不仅点明了端午与屈原的紧密联系,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接着将情感推向了高潮。楚江,即汨罗江,是屈原投江自尽之地,这里的“空渺渺”既形容了江水的浩渺无边,也暗喻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冤屈未雪的同情与无奈。诗人借汨罗江之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洗去屈原这位忠直之士的冤屈,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与悲痛,令人动容。
体现了诗人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与坚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是一首咏史之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
端 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开篇以简洁的笔触勾画出端午时节特有的气象,即夏天过半,天气清朗,白昼渐长。这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节日背景,也预示着节日活动的丰富多彩。
巧妙地引用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即食用盐梅和饮用美酒,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这两句诗不仅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喜庆和热闹,也透露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诗人感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历史悠久,习俗流传至今,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也是对前人智慧的赞美。
诗人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色,通过描绘木槿的茂盛和芦草的芳香,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祥和与美好。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锐感受,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诗人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国家层面,表达了对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的祝愿,以及对国家昌盛、人民团结的期盼。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忠贞不渝的重要性,希望这种美德能够代代相传,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以端午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孤独感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五月五日,本是团圆欢庆的佳节,诗人却独自面对一枝赠送的艾草,寄托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对节日的感慨。
昔日的朋友无法相见,新的知己又远在天涯海角,这种对友情的渴望与对团聚的期盼,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背景下更显突出。
他想要追随屈原的脚步,以死明志,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如愿。他身处南宋末年,国家危在旦夕,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无法轻易放弃生命。这种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使他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与屈原不同的道路。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与对团聚的期盼,也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的赤子之心。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独到见解和对民情的深刻关怀。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端午节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他准备了菖蒲和竹叶青酒,以此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同时,他也刚刚从莲城踏青归来,带着满心的欢喜和宁静。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庆祝方式,与外面热闹的龙舟竞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是诗人对赛龙舟这一习俗的独到见解。他明白屈原并不是在瓯江投水自尽,那么人们为何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用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质疑,更体现了他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他认为,与其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不如让百姓们过上更加安宁和富足的生活。
他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独到见解和对民情的深刻关怀,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关注民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的上片,细腻地描绘了女子在端午节前因忙碌而微微出汗的情景,同时巧妙地通过“碧纨”这一意象,展现了女子的清新与美丽。接着,“明朝端午浴芳兰”一句,既点明了节日的时间,又通过“浴芳兰”这一传统习俗,展现了女子对节日的期待和喜悦。
词的下片,苏轼细腻地描绘了女子们按照民间风俗,用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将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的场景。这两句词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和婀娜多姿,还体现了她们对节日习俗的尊重和传承。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女子的生活场景相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节日氛围的美丽画卷。
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祝愿和祈愿,使得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