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点公告:
  • 立足四川、面向行业、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产业、服务会员的办会理念,促进民众健康、美丽、快乐、长寿!

  •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新闻内页
暴雨天气,如何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http://www.kxys.org.cn 发布:kxys.org.cn [2024-08-16]



  •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的天气现象,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山洪暴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冲塌、农田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水源污染,从而极大地影响公众正常生活,并引发健康危害,如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以及细菌性痢疾、霍乱等各类传染性疾病。




    一、如何在暴雨来临前获得有效信息?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来临之前发出,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发布。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分级标准,按照降雨强度由弱到强,共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具体信息如下:



    疾病暴雨.png




    二、普通人群应如何防护?



    1. 提前做好汛期计划和准备


    及时关注气象预警预报,收到暴雨预警信息后,根据所在区域的房屋位置和周边环境特点提前制定应急行动计划。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应急准备,熟悉人群疏散计划和避难场所规划等应急预案信息。


    提前备好应急物资,集中放置于便于拿取的位置。条件允许时,提前搜集易于获取且适合漂浮的材料,如木材、大件塑料泡沫等,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2. 做好居家安全措施


    尽量留在居室内,应注意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时刻关注官方发布的重要信息,持续跟进暴雨相关汛息。


    远离窗户,防止被窗户或其他碎片击中受伤;收回阳台及窗外摆放的物品和室外晾晒的衣服,以免被风雨吹落砸伤他人。


    检查居室内电路设施,如遇进水立即切断电源。


    如果接到撤离指令,或者房屋被损坏,需转移到避难所或者其他安全的地方,应结合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条件,携带性能良好的通讯设备,并做好防水等安全措施,冷静、有序撤离。



    3. 确需外出,注意防止意外伤害


    防止溺水


    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窖井;避开地下人行通道;尽量避免在水流中行走或驾车,如确需驾车,应保证行驶视野开阔,低速慢行,不要驶入立交桥底、下沉式隧道和不熟悉的路段;如车辆沉入水中,车门、车窗无法打开,可以使用安全锤或座椅头枕上的钢筋尖角砸破车窗逃离。


    防止触电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如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避开,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即人体在接地电流的作用下,两脚之间产生的电位差)触电;若确认“跨步电压”存在,撤离时应采用跳跃或单脚着地的方式移动,以减少两脚之间的电位差;被水浸泡过的电器未经专业维修之前请勿使用。


    防止被撞击


    远离临时搭建物和老旧建筑等不安全区域,避免被砸伤;高速公路开车时,留意落石或滑坡,尽量避免夜间出行;注意躲避随雨水漂流及被雨水冲倒的重物,且勿搬移浸在水中的重物,避免物理性撞击。


    遇到危险及时求助


    如自身或看到他人遇到危险或被困,有通讯条件时,应立即拨打110及120请求救助,向施救人员汇报自己所处位置、周围情况、紧急通讯方式等,等待救援。




    三、重点人群应如何防护?


    重点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人群以及户外作业者,在做好上述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健康防护:


    1.与社区、家人、邻里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及时获取他人的帮助及照顾。


    2.加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确保日常用药储备充足,若暴雨天气引发身体不适或原有疾病发作、加重,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3.户外作业人员根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防触电、溺水,必要时应视情况暂停户外作业。




    暴雨高发季节,请大家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意外伤害,确保安全度夏。






    1721985169435350.png





  • 未命名_自定义px_2021-06-25-0.png


                                          联系地址: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华神大厦B座五楼; E-mail:sckxys@foxmail.com

    秘书处:028-87788670;事业部:028-87769288;秘书处医小古:15756591911;医宗微课网-您身边的医养课堂

    版权所有 ◎2008-2024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 官方教育培训 ㊣版权声明  蜀ICP备130154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