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新闻内页
摘要: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历史悠久,尤其是明清以来名医辈出 通过对三峡地区明清及近现代中医人物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该文从时间及地域分布、学术特色及学术传承等方面,阐述152名中医人物与学术特点概况,以期有更多学者对三峡地区中医学术思想予以重视,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医人物;三峡地区;明清时期;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史
近现代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历史上是东西与南北的一条“文化走廊”,中医药历史悠久。相传神农氏曾在今神农架一带的山林中采集草药为民治病,后经巫峡直下长江。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 “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描写了远古时代群巫在灵山(今巫山)采药的情景,这是三峡地区中医药的较早记载。
笔者等人历时近5年,走访调查了北京、湖北、四川、重庆等4个省市近20个区县、78个单位、20多家中医诊所,查阅各种史志文献130余种,征集各种资料3000余份,对明清以来、在长寿至宜昌沿江一带约630公里所辖区县(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医人物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经初步统计,明清以来,在三峡地区有一定影响,且有史料可查的中医人物有152人。
一、时间及地域分布
按照医家所在年代,分为明代、清代及近代、现代、当代等四个时段进行统计。
明代(1368—1644年)医家4名,即黎茂材、周琳、孙天泽、冷开泰。
清代及近代(1644清入关—1919年)医家45名,影响较大的有王文选、刘以仁、梁焕然、胡顺昌、冯登庸等。
现代(1919—今已逝世)医家87人,如万遥仙、龚去非、郑惠伯、周大清等;当代医家(主任医师)16人,如谭家荣、李寿彭、郑邦本等。因年代久远,资料散佚,选录的明清医家相对有限。
选录的现代医家较多,究其原因:一是众多医家在清末出生,但从医年代多在近代;二是年代较近、资料丰富;三是抗日战争时期,众多下江名医迁居万、渝,三峡地区名医辈出。
根据行医地的不同,长江沿岸各区县的医家数依次为:长寿1人、涪陵9人、丰都12人、忠县12人、万州(万县)28人、开县18人、云阳22人、奉节13人、巫山12人、巫溪5人、湖北巴东、秭归、宜昌共6人,毗邻长江各区县的有梁平、石柱、利川、恩施共14人。
医家所在的区县,是指医家主要的、行医时间较长的区县。有的医家曾在多个区县行医,如王文选除主要在万县境内行医外,还在云阳、涪陵、重庆、内江、湖北等地行医。
有一部分医家,系从江西、湖南、江苏、河南、四川等省迁入三峡地区,如王渭川系江苏省丹徒县人,早年曾在丹徒、麻城、武汉等到地行医,后因避日寇之乱到万县办诊所行医数载,于1956年调至成都中医学院。
二、学术特点
诸医家均热爱医学,博闻内经、难经,强识金匮、伤寒,深谙医理,躬行临床。152名医家中,以内科为主的有120人之多,兼有其它科专长者:妇儿科约14人,外科10余人,骨科11人,眼科6人,针灸6人。
内科(兼妇儿科)方面,早期主要有刘以仁、王文选、冯登庸、冉雪峰、李重人、王渭川、梁翰成、朱明川、姚锦云、王光烛等,后期有龚去非、郑惠伯、李寿彭、刘殿候等医家较有影响,尤对伤寒证、脾胃病证、血证、痹证的治疗有特色。
外科方面,以谭氏家族、梁翰成、陈涛等为代表,擅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疔疮走黄、脑疽三陷症、脱疽、附骨疽、乳房疾患、牛皮癣、痔瘘等。自制各类丹、散、膏、汤外用药四类10余种,配制外用敷料40余种。
骨伤科方面,以桑氏家族、万遥仙、周大清等最负盛名。
清代开县扇子山桑氏家族医治骨伤的技术极为精妙,疗效奇特,总结出“按、摩、擦、揉、端、搓、提、抖、捏、拿”和“屈伸关节、松弛肌肉、消除痉挛、减轻疼痛;行气活血、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眼科方面,以王文选、文永周、张文祥、周玉成等医家为代表。如涪陵医家周玉成,外号“周眼睛”,中医眼科甚为出名,曾为刘伯承治过眼疾。
针灸方面,以余仲权、钟益生、张厚斋、郑惠伯等医家较有名,在针灸教学和临床诊治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学术传承
许多医家将毕生的学习体会和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并通过著述或口授等途径得以传承发展。
152位医家中,有80多人有专著。著述较多、影响较大者,以王文选为代表,著有《存存汇集》、《寿世医鉴》、《日月眼科》等著作10余部,曾获慈禧太后钦赐银牌、钦加六品衔龙章锡。梁平医家邱明扬,著有《国医舌诊学》、《体表部位名称考》、《亡阴亡阳》等10部。开县医家冯登庸著有《六经定法》、《求真药性四百味》等8部。巫山医家冉雪峰著有《冉注伤寒论》、《冉雪峰医案》、《八法效方举隅》等8部。陈心泰、王渭川、李重人、余仲权、龚去非、郑惠伯、姚锦云、阎文斌、沈骥良、谭道文等医家的著述也较丰。
为了使中医药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和发扬,医家们还将自己的医术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后人。
一是家传,如郑钦安、郑仲宾、郑惠伯、郑邦本和郑家本祖孙四代均为名医。
二是师徒相授,许多医家除了将自己的医术传予其子孙外,还收授了不少徒弟。如郑仲宾将其医术传授给李重人。李建之不但授艺予其子李重人,还传艺给冉玉璋、向蛰苏。医家冯登庸、周大清、刘殿侯等均带徒达100余人之多,丁德泗、胡顺昌、冉雪峰、孙明太、谭贤群、万遥仙、余务之、周永大等均授徒10人以上。
三是在医学堂讲学,受教者众。如冉雪峰、李重人、王渭川、余仲权、邱明扬等名家都曾在中医药院校任教。当代医家有的从事医学教育工作,有的兼任临床带教工作,桃李满天下。
本文作者:苏绪林 陈代斌 余甘霖
参考文献
[1] 杨华,刘自兵,论长江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5
[2] 谭继和,三峡与巴蜀文化.四川社科界,2004,5:43
[3] 刘不朽,三峡探奥。
神农氏在三峡之遗踪与三峡之中草药文化[J].中国三峡 建设,2000,10:42.
[4] 程地宇,三峡工程与移民[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2:23.
---------------------------
医宗微课网“以传统中医为主,以现代医学为助”,探索出“启于经典,立于传统,成于实践”的教学路径。
全新构建线上理论研学,线下实操教学,现场考核颁证的中医药数字教培新模式。
为中医药的传习者与爱好者开启光明正道!